三大參展前必備策略,助企業提升品牌形象和效益

目錄

對於台灣企業來說參加國內外展覽,是將產品與企業品牌形象推廣到全球各地的重要途徑之一。根據我們多年來協助各種不同企業規劃展覽設計的經驗中,了解企業在規劃參展前,要處理龐大且眾多的品牌行銷,可能感到茫然;或是曾經遇到問題,花了大筆的預算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益。

要讓企業在擁擠的市場中嶄露頭角,佔有一席之地,只有簡單的參展是不足以滿足企業的期望。制定關鍵策略才能提高參展的成效, 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探討參展前的三個關鍵策略,幫助企業掌握致勝的品牌行銷布局,達到更好的參展效果。

藉由精準定義企業參展的目的,解析攤位設計的方向,以及哪一種方式適合企業推廣品牌,並藉由案例的分享,讓你在準備參展前制定更好的策略,並從參展中獲得更多關注,吸引更多目光,提升品牌知名度,為您的企業/品牌的參展活動注入更多的創意!

企業參展的目的是關鍵!

首先了解企業參展的目的,這些包括增加品牌知名度、推廣產品、銷售產品、吸引潛在客戶等等。根據不同的目的、以及想要吸引哪一類的觀展者,來制定相對應的展覽攤位設計策略,以便滿足觀展者的需求和期待。

策略一、從觀展者的角度出發的展覽攤位設計

分為4大類型觀展者
1.消費者:
這個類別是最常見的參觀者,他們尋找新產品,詢問資訊,比價,再做出購買決策。(在不同類型的觀展者都有機會成為潛在的顧客)

2.該產業中的專業人士 :
他們的主要觀展的目的,在展覽中找尋新商品、技術、服務、解決方案,也是了解兢爭對手的趨勢的一個途徑。但在展覽會場中沒有永遠的競爭對手,建立良好的關係,通常也能幫助自己找尋其他的業務機會和趨勢。

3.媒體代表 / 部落客(網紅) :
可能是經由大會合作的媒體或是其他參展商的邀約而來,進行採訪。另外,有些屬於指標性引領國際產業潮流的展覽,例如:歐洲自行車展、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覽等,就能夠看到許多"帶有強大自媒體能量的出現在展場中,並以使用者的角度來介紹該產業的新趨勢與產品。在人人擁有自媒體的時代,這也是另一種方式能幫助企業品牌在網路中創造話題性,帶來更多的流量。

2022 Eurobilke 歐洲自行車展分享(有興趣的人,可以搜尋2022 Eurobilke 可以看到許多專業的youtuber介紹影片)

4.學生 :
學生進入參觀的主要目的,大多數是來學習行業趨勢了解相關的新產品、職業和教育機會來提升自我的發展。例如:日本的IT展、台北國際工具機展覽會、新一代美術展等,都能看到學生的身影。

舉例來說: 參加台北食品展、國際旅展的企業,其中之一的參展目的,想要吸引"消費者購買產品"。
那麼就可以從"如何吸引人潮,並完成消費"的方向著手。 藉由提供試吃,試用,或是舞台活動來吸引人潮,而這些都需要順暢的參觀動線流程。即便部分觀展者只是來參觀,也能獲得很好的觀展環境,在離開時也盡可能不會影響到其他客戶的購買結帳流程。

不僅需要思考整體攤位設計的人流動線,產品所擺放的位置,產品廣告的設計與文案是否能夠刺激消費。再者,發揮展覽活動的主題,創造一個空間能夠讓觀展者沉浸在企業品牌風格的環境中,將觀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攤位則是一大關鍵。

案例分享:義式企業

策略二、攤位設計中的創新技術應用

藉由創新技術的應用能夠讓攤位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,例如VR/AR 虛擬實境增強現實,能夠讓觀展者體驗產品或場景,而虛擬投影和人工智能互動的應用,則是提高與觀展者的互動。這些方式都是展現與眾不同企業品牌形象,樹立起在產業中新趨勢與潮流。

2023 CES 消費性電子展覽科技分享

策略三、利用故事和品牌語彙來設計展覽攤位

在展覽中,設計一個吸引人的展覽攤位來激發參觀者的興趣是很重要的,而利用故事和強而有力的品牌slogan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

透過故事的設計,搭配簡單有力的slogan來描述品牌形象、產品、服務,都能幫助展覽攤位更加生動,藉此激發參觀者的想像力,引領他們進入故事的情節中,從中加深對產品和服務的印象與認知。故事能讓展覽攤位與眾不同也更加吸引人之外,也能幫助參觀者深度的理解品牌能夠所提供的產品、服務的優勢,藉此加深參觀者對於品牌的興趣和信任。

興采__Axis軸心設計

案例分享:富邦金控, 興采集團

結論

要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參展效益,首先需要確定參展的目的,這些包括增加品牌知名度、推廣產品、銷售產品、吸引潛在客戶等等。再根據不同的目的,以及吸引哪一類的觀展者,來制定相對應的展覽攤位設計策略,來滿足觀展者的需求,才能創造出超乎期待的展覽設計。

在Axis,我們相信將企業的每一個需求都其來有自,在創造出別出心裁的展覽設計前,我們深入了解每一個細節,以為企業精確配置展覽規劃策略,並強化品牌力量一直是我們不懈努力的目標。

我們有豐富的展覽行銷案例,以便您了解。如果您對展覽規劃策略有任何疑問,我們隨時樂意與您討論

Share with your friends: